那天在一個聚會上,一個朋友突然問我:「你去過這麼多地方,哪個地方是你完全不想再去的?」
我當時正啃著羊排,差點沒嚼住,隨口就說:「日本」
是的,沒錯,就是日本。
這個國家,在朋友圈中總是被美化成無比完美的樣子,在各種旅行節目中,它總是代表著「乾淨、秩序、完美」的代名詞。
可惜,我不喜歡,甚至連「還不錯」都說不出口。
這不是為了反其道而說話,也不是矯情,真的是因為我實實在在地去過,走了不少地方,親眼看到了種種不符合期待的地方,心裡始終有個「嗯?」的感覺久久未曾消散。
Advertisements
清潔的街道,壓抑的氣氛
我第一次到日本時,滿懷期待。整潔的街道、便捷的交通、清晰的標識、井然有序的秩序,符合我對「高效社會」的所有幻想。
然而,隨著我在東京的街頭走得越來越遠,我感覺到一種越來越別扭的壓抑。
街道是乾淨的,垃圾桶甚至乾淨得讓人覺得不真實,但人呢?人們的面孔板著,動作機械,互不搭話,笑容只是有禮貌的、複製粘貼出來的。
尤其是在地鐵站,看到周圍的人,大家都像是定格在某個畫面中,眼神空洞,一動不動。那種寂靜,像是進入了一個死氣沉沉的世界。
那一刻,我不禁回憶起小時候玩過的「假人遊戲」:誰動了誰就輸了。我突然有種衝動,想大聲喊一聲,看看有沒有人回頭。
空氣是清新的,街道是乾淨的,可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感,卻讓人覺得像身處在一個沒有生命的空間。
服務是標準的,熱情是訓練出來的
在一條商業街上,我隨便逛逛,走得有些發呆。然後我點了杯咖啡,服務員衝我鞠了個躬,語氣溫柔得像棉花糖。
我還以為她可能真的是對我有好感,結果緊接著後面的一個大媽也享受了同樣的待遇,語調一模一樣。
我猛然意識到,這根本不是什么熱情,而是訓練出來的標準動作。每一個笑容,都是被教出來的;每一個低頭,都是有規則的。
Advertisements
沒有任何情感的流露,只有機械式的行為。對我來說,這種「標準化」的服務讓我有種想要逃離的衝動。
寂靜的餐廳,精緻到窒息
有一天,我去了一家懷石料理餐廳,坐下後,氣氛讓我感覺像是進入了個博物館。
周圍人都低著頭,默默地進食,沒有任何交流聲,甚至連筷子碰到碗的聲音都被壓制得幾乎消失。
我剛咬下第一口炸豆腐,咔哧一聲,整個餐廳似乎都停滯了一秒鐘。頓時,我的胃一陣緊張,差點噎住。
吃飯本應是享受的時光,但在這裡,所有的精緻安排讓我感到窒息。每一頓飯都像是一次儀式,而不是一次簡單的用餐。
距離感:優雅還是冷漠?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老太太摔倒了,周圍的人只是看了一眼,然後加快步伐,繞過她,沒有一個人上前扶她。
我跑過去,扶起了她,她愣了一下,然後不斷道謝,甚至鞠了三個躬。
我突然意識到,這種距離感,並不是冷漠,而是日本社會深層次的自我保護機制。
每個人都活在一個防護罩裡,彼此之間保持著冷靜的距離,哪怕是最基本的同情與幫助,也要通過極為謹慎的動作來表達。
制度化的生活,內心卻麻木
我的一個朋友在東京的廣告公司工作,她常常加班,連吃飯時間都很少,幾乎每天都要加到深夜。
即使沒有加班費,她也習慣了這種「默默無聞」的工作狀態。她說:「如果你不加班,大家會覺得你不認真。」
我不禁震驚,尤其是她的平靜語氣,讓我感到那種被「逼迫」的生活有多麼沉重。
在日本,內卷是一種被默許的文化,哪怕沒有明顯的壓力,社會也會不知不覺地將你壓垮,直到你變得麻木為止。
走過九十多個國家,雖然有些地方混亂不堪,有些地方充滿挑戰,但只要人情味在,就算是一個荒涼的地方,我也不怕。
然而,唯有日本,它雖然乾淨整潔,秩序井然,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让我无法感受到真正的温暖。
離開時,我回頭看了一眼那條乾淨如展覽廳的街道,心裡只有一個念頭:
算了,不來了。真的,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