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動車 / 電瓶車 在辦公室或車庫偷偷充電
常見操作:
- 員工將電動車騎進單位地下車庫,找到一處有插座的位置(如清潔間、配電室門口、樓層角落)插上充電器。
- 如果車庫沒插座,那就直接把電瓶拆下來,背上樓,在自己工位下面插上電源,開始充電。
真實例子:
某單位一名行政司機,每天下午把車停好後,拿著60V大電瓶拎進辦公室。電瓶一放、插排一插,從下午2點一直充到下班,後來因為線路老化跳閘,被查出。事後領導說:“人都跑不了,電瓶也拎不動。”
風險提示:
- 私自為電動車電瓶充電,容易引發火災。
- 這種行為多發生在「電動代步車氾濫」的單位,往往一人充了,大家效仿,形成「車庫變充電站」的混亂局面。
2. 帶私人電器入辦公室長期使用
常見設備組合套餐:
| 養生壺 | 熬枸杞、煮紅棗、燉銀耳
| 電飯煲 | 中午煮飯、熱菜
| 加濕器 | 一到冬天就開
| 電暖氣 | 坐辦公室腳冷
| 足浴桶 | 冬天取暖+養生
真實例子:
某位辦公室阿姨每年冬天都會帶電飯鍋+暖氣機“雙管齊下”,中午先燉蓮藕排骨湯,下午用小太陽烤腳。後來有人在工位聞到濃湯味報警,物業衝上來查消防,鍋子還沒斷電……直接被辦公室通報批評。
3. 列印/影印私人物品(尤其是大批量)
常見類型:
- 研究生入學資料、論文初稿、孩子學習卷子、婚禮邀請函、履歷、論文開題答辯資料。
- 還有一些人會提前用單位資源「打包一輩子」:房屋貸款資料、退休金清單、銀行流水、社保變更單,大量影印。
真實例子:
有員工打算出國留學,直接在單位印表機上列印了上百頁護照掃描件、英文成績單、推薦信、簽證資料。打到後來墨盒沒了,打字員一看整包A4紙都用光了……結果申請還沒遞交,HR就遞交了處罰通知。
風險提示:
雖然列印本身電量小,但長期開動高負載設備,會提升能耗、加快磨損,影響單位其他人使用。
4. 電腦長期掛機運作 + 私人用途
常見類型:
Advertisements
- 有些同事不關電腦,下班掛機下載劇集、電影種子。
- 遊戲黨甚至用公司顯示卡好的電腦「掛機刷材料」或「遠端玩遊戲」。
- 更有技術人員悄悄在伺服器上裝了「數位貨幣挖礦程式」。
真實例子:
某單位發現用電量蹭往上漲,後排查伺服器,發現有人用檔案伺服器跑了一套「以太坊挖礦腳本」。不僅佔電,還拖慢了全樓網速……最後移交紀檢處理。
5. 行動電源/裝置「成套帶入」集中充電
常見現象:
- 員工每天早上來,不只充自己手機,還帶來幾個行動電源。
- 有人充掃地機器人備用電池、兒童手錶、電動理髮器…
- 最離譜的帶了一整塊戶外儲能電源,說是「露營用,提前充電」。
真實例子:
某單位午休時查電力異常,一查工位,某同事在電腦後面插了一個八口插排,正在給5個行動電源+手持風扇+藍牙音響+個人手機輪流充電。解釋說:“我做外貿直播的,得多充點電。”
風險提示:
這些設備本身雖然功率不大,但長期高密度充電,極易造成插排過熱或爆炸事故。
6. 用電「打擦邊球」:隱蔽角落偷插電源
操作方式:
- 找「無人管理」的公共插座(如會議室角落、樓梯間牆面、衛浴清潔插座)偷偷插上設備。
- 午休時間混進隔壁樓層找插口充電,充完再拔。
- 自備插座轉換器偽裝成辦公設備延長線。
真實例子:
某公司清潔間牆角插座莫名用電異常,後來發現有人在衛生間洗手台底下安裝了一個“隱藏插排”,每天上廁所時順便插電動車電池——簡直就是“蹭電ninja”。
7. 晚上/週末濫用單位空調或照明
蹭法細節:
- 利用加班或值班之名,晚上不關燈不關空調,甚至一人霸佔整層空調系統。
- 有人週末來“自習”,開投影機、音響系統、茶水間熱水器,搞個“家庭劇院”體驗。
真實例子:
某大學一位輔導員帶家人週末寫論文,順帶孩子寫作業、老婆看劇,一家三口在會議室耗了一天冷氣。被拍照發到校園論壇,最後在紀委通報「違規使用公共資源」。
蹭電行為表面是“小便宜”,實際上是用單位資源滿足個人私慾,一旦被查,不光丟了形象,還可能丟了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