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已經喘不過氣了

Advertisements

2024年,中國乘用車銷量達到2,260.8萬輛,創下歷史新高,新能源車(NEV)銷量占比達47.2%,接近市場的一半。這一數據從表面看似風光,但實際上隱藏著巨大的結構性風險。

一方面,在消費者購車需求提升、新能源車補貼政策和地方政府推動的多重因素刺激下,車市迎來快速增長。然而,這種增長並未帶來預期中的利潤提升。根據統計,汽車行業2024年的整體利潤率僅為4.3%,明顯低於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6%的水平。若考慮新能源車本身的技術投入及售後成本,實際利潤更為有限。

價格戰是壓低利潤的主要原因。尤其在新能源市場,為了搶佔份額,許多車企不惜以成本價出售車輛,甚至出現虧本銷售的情況。以比亞迪、小鵬、哪吒等新勢力為例,部分入門車型單車利潤已接近零甚至為負。傳統車企如上汽、一汽在轉型壓力下亦不得不加入價格競爭,導致整個行業陷入「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怪圈。

此外,渠道端壓力劇增。經銷商體系不再是過去那樣的「躺贏」角色。2024年全國汽車4S店退網數量達4,419家,新增僅3,518家,淨減少近千家。這不僅是汽車企業壓庫過重的表現,也反映出市場整體對前景的悲觀預期。

在連續兩年出現價格戰引發的行業紊亂後,監管層開始針對汽車產業出台相應政策,以穩定市場秩序、提升品質導向。2025年4月16日,工信部發布新通知,明確要求車企不得進行誇大和虛假宣傳,嚴禁使用「自動駕駛」、「智能駕駛」等不確定性技術字眼,強調安全第一。

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源自於近年來多起因為過度宣傳導致的安全事故。例如某品牌車型號稱L2.9級自動駕駛,在實際使用中卻誤導消費者完全放棄駕駛責任,導致重大事故。工信部此次強調「L3以下皆為駕駛輔助」,具有劃時代的轉變意義,亦象徵中國汽車監管邁入以「實事求是、安全為先」為導向的全新階段。

同時,產品設計也開始回歸實用性。例如,問界M8 Pro重新引入機械門把手,而非時下流行的電動隱藏式設計。此舉雖被部分消費者認為是「技術倒退」,但實際上反映了對車輛在極端情況下可靠性的重視,從「炫技時代」回歸到「可用性時代」。

政策層面亦強調產能規劃與技術整合。2025年初,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聯合下發通知,嚴控新增新能源整車產能,並鼓勵頭部企業通過併購重組吸收小型產能,提升產業集中度,避免重蹈光伏行業早期「過度擴張—產能過剩—價格崩盤」的覆轍。

Advertisements

中國汽車出口表現強勁,2024年出口總量突破500萬輛,其中歐洲市場占比超過20%。然而,隨著中國品牌在歐洲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也引發當地車企及政府的不安。2024年下半年,歐盟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最高達45.3%的懲罰性關稅,指控其接受國家補貼、破壞市場公平。

此舉對中國車企而言是一記重擊,特別是以低價策略打開歐洲市場的大量新勢力品牌,在失去價格優勢後,競爭力大幅削弱。部分企業被迫轉向東南亞、中東市場尋求替代出口地。

然而情勢在2025年4月出現轉機。歐盟貿易委員會與中方展開新一輪談判,初步形成「最低價格協議」的方向框架。該方案擬對中國出口歐洲的電動車設定一個浮動的價格底線,以避免極端價格競爭,同時為歐洲本地車企爭取轉型緩衝期。

這類「價格協議制」並非首次出現。早在2013年,歐盟即對中國太陽能板採取類似機制。若該協議最終落地,或將開啟中國車企以技術力與品牌建設為主的全球擴張新階段,有望擺脫目前「低價搶市—貿易摩擦—品牌受損」的惡性循環。

面對激烈內卷與國際挑戰,中國汽車企業正站在轉型關口。從長期角度看,依賴低價、補貼與渠道擴張已難以為繼。真正能走得遠的,將是那些具備研發實力、品牌構建能力和全球化經營視野的企業。

例如,蔚來汽車正加速布局自研電池與晶片領域,希望通過垂直整合打破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比亞迪則加快海外工廠建設,計劃在泰國、匈牙利建立本地化製造基地,以應對關稅風險。吉利旗下極氪與Volvo合作推出高端品牌,正是意圖打破「中國車=低價車」的刻板印象。

從政策層面看,中央政府亦正由「補貼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策略,重點資助核心零部件、智慧駕駛系統、車路協同等領域,鼓勵企業在差異化競爭中建立長期優勢。若能成功完成這一轉型,未來十年中國或將由「世界工廠」蛻變為「世界品牌」,成為全球汽車產業鏈上真正的引領者。

中國汽車產業在2024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表面成績,但深層次的內卷、利潤壓縮、國際摩擦問題卻不容忽視。唯有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升級、品牌建設和國際談判,產業方能完成由「量變」向「質變」的蛻變。

未來的競爭將不再是簡單的價格之戰,而是安全、技術、體驗與信任的綜合較量。在這場淘汰賽中,誰能堅守底線、創新突破,誰就有可能引領中國汽車走出內卷困境,邁向全球舞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