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修昔底德陷阱不適於美中關係

Advertisements

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是由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提出的。他描述了雅典的崛起激起斯巴達的恐懼,最終導致兩國爆發戰爭的局面。這個概念後來被很多國際關係學者用來解釋大國間的競爭和衝突,特別是當新興強國挑戰現有超級大國時,常常會被視為不可避免的衝突模式。近年,美中關係中也頻繁提到修昔底德陷阱,許多人擔心隨著中國崛起,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衝突是否也將成為歷史的重複。然而,按照李錄先生的觀點,修昔底德陷阱的模式並不完全適用於美中關係,原因在於兩國的歷史背景、政治結構以及全球經濟環境都有著本質的差異。

修昔底德陷阱所描述的模式,往往是基於一對一的傳統大國競爭關係。雅典與斯巴達的衝突本質上是兩個軍事強國之間的零和博弈,且衝突的源頭主要源自領土、資源和地緣政治的直接競爭。然而,美中兩國的情況則遠非如此簡單。中國的崛起,雖然在一些領域已接近美國的水平,但與美國的關係遠遠超過了單純的軍事和地緣政治競爭,更多地體現在經濟、科技、文化以及全球治理的各個層面上。

李錄先生指出,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封閉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國家。在經歷了改革開放後的幾十年發展後,中國的崛起並非依賴於單純的軍事競爭,而是通過全球化過程中的經濟整合與國際合作實現的。中國的崛起是與世界經濟深度聯系的結果,而不是挑戰全球霸權的必然產物。美中之間的關係,更多地是基於互利共贏的合作,而非像雅典和斯巴達那樣的「敵我」對抗。

修昔底德陷阱往往假定大國之間的競爭必然走向衝突,但在今天的國際體系中,核武器與全球經濟的相互依賴,使得大國之間的戰爭代價過於沉重,幾乎不可能通過軍事衝突來解決爭端。李錄先生提到,21世紀的國際格局不同於過去的冷戰時代,也不同於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世界。全球化已經深刻改變了國家間的互動方式,特別是美中兩國,它們不僅在軍事上有著巨大的相互制約,更多的是在經濟層面形成了深度的依賴關係。

Advertisements

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已經緊密相連。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美國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這種經濟關係的緊密程度,使得兩國在利益上有著深刻的共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即使存在競爭與衝突的局面,雙方也知道相互對立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李錄先生明確表示,中國的發展並非要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而是試圖在這一秩序中尋找到更加合適的位置。如果我們站在經濟角度來看,衝突不僅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反而會讓其深耕的全球供應鏈和經濟合作遭遇重創。對於美國來說,遏制中國的崛起可能會帶來短期的戰略優勢,但也會削弱全球市場的穩定性,從而對美國本身的經濟利益造成衝擊。

修昔底德陷阱通常假定的是一種「無法避免」的衝突模式,尤其是在新興大國挑戰現有霸權的情況下。然而,李錄先生指出,美中關係中的「競爭」是多元化的,甚至可以說是有層次的。兩國雖然在某些領域存在嚴重競爭,尤其是在高科技、貿易以及地緣政治方面,但它們在全球經濟治理、氣候變化、全球公共衛生等全球性問題上的合作也不斷加深。李錄強調,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的角色已經不僅僅是個地區性的大國,而是個在多個領域都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全球性大國。這種多領域的合作與競爭,決定了美中關係的複雜性,不僅僅局限於一個單一的對抗結構。

修昔底德陷阱假定的是大國間的衝突是由實力的不對等引發的,而在美中關係中,雙方的實力差距並不像歷史上的許多大國競爭那樣顯著。中國雖然在軍事上與美國存在差距,但在經濟、技術、文化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已經在全球事務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並沒有因為中國的崛起而被完全取代,反而是在更為複雜的全球治理結構中與中國形成了相互依賴與制衡的局面。李錄先生認為,這種相互依賴的結構本身就構成了修昔底德陷阱的一種制約,它迫使兩國在合作中找到平衡,而不是單純地走向對抗。

李錄先生也提到,修昔底德陷阱並未考慮到國際體系中的變革與創新。隨著中國的崛起,國際秩序的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這不僅是美國領導的西方世界秩序的轉型,也是全球治理模式的升級。中國的崛起並不意味著單純的挑戰美國,而是在全球範圍內推動更加多極化、更加公平的國際秩序。如果美中兩國能夠在這種新的國際秩序中找到共識,它們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將呈現出全新的面貌。換句話說,美中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霸權挑戰」,而是全球大國在新一輪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共同治理的問題。

修昔底德陷阱並不能完全適用美中關係。美中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基於相互制衡與合作並存的複雜局面。在這個新興的全球治理體系中,兩國在合作中尋找平衡,在競爭中探尋共贏。李錄先生的觀點提醒我們,全球化和經濟互依是當代大國競爭的核心,而這並不意味著必然走向衝突。相反,國際體系的變革與多極化發展,正為美中兩國提供了更多的合作與共贏的機會。因此,美中關係的未來,并非修昔底德陷阱的重演,而是全球治理新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