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經濟的任督二脈被打通,會發生什麼?

Advertisements

中國經濟的下一步,會從哪裡突破?這個問題,在各類報告與研討會上被反覆討論。但真正能切中要害的,其實只有兩點——一是民眾基本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升級;二是打通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的制度壁壘。

天安門廣場民主運動中號稱『小諸葛』的學生領袖,如今的億萬富豪——李錄先生說:「中國這個巨大經濟體還沒完全被打開。」這句話既是一種警醒,也是一種指路。他指出,中國尚未完全釋放的潛能,很大一部分卡在制度層面——並不是沒有資源,也不是沒有能力,而是這兩條『任督二脈始終未能真正通透。那麼,若有一天它們被打通了,中國會變成什麼模樣?國際又會如何看待這場變化?

首先,我們談談保障體系。目前中國雖已建立基本醫療、養老、教育、住房等制度框架,但普遍存在覆蓋不足、水平偏低、資金池碎片化的問題。特別是大量靈活就業者、農民工與老齡人口群體,在經濟波動或健康風險面前極度脆弱。這不僅影響個體福祉,也拖累整體內需與社會信心。

李錄指出,沒有穩固的社會保障制度,就無法釋放居民儲蓄,民眾只會繼續超額儲蓄以自保,內循環始終無法真正建立。這讓中國經濟陷入一種「外強中乾」的結構:製造力強、出口能力強、基建能力強,但居民消費力與信心弱。這就像一個武功高強的江湖高手,內功不行,筋脈未通,一遇寒氣便立足不穩。

如果保障體系真正升級、做實,那麼會發生什麼?第一,居民敢花錢了。不必再為退休發愁,不必再為醫療傾家蕩產,不必為教育捨不得生育,消費才會成為真正的增長動能,而非政策補貼堆出來的短期回暖。第二,社會階層的焦慮會緩解。很多中產對未來的擔憂,是因為沒有底線保障,他們知道一場病、一場失業,可能讓整個家庭重回貧困。保障體系若健全,這些恐懼就不再主導生活決策,投資、生育、創業都將變得更加理性而穩健。

再來說說資本市場的堵點。李錄先生一語中的:中國如果能讓全球資本自由進出、讓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真正打通,那麼會釋放巨大能量。目前香港與內地的制度存在天然屏障,法律系統不同、稅務體系不接軌、資金進出有限制。這些制度差異不僅導致效率低下,更讓許多全球資本對中國市場「敬而遠之」。

香港原本是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制度緩衝帶」,是全球資本觀察中國、進入中國的試驗場。但這些年,這座橋樑功能逐漸弱化。資本市場的封閉讓中國錯失了大量優質海外投資,也讓自己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下降。與其說是別人與中國脫鉤,不如說中國自己尚未準備好真正打開。

一旦資本市場開放,會發生什麼?第一,國內企業將面對真正的市場監督與全球競爭,財務造假、灰色操作難以生存,這會提升企業質量與投資人信心。第二,中國資產將被重新估值。長期被壓抑的優質企業股票與創新型產業將受到全球資金追捧,這會釋放出巨大金融活力。第三,全球資本將不再僅以「投機」態度看待中國市場,而是願意長期佈局,這會穩定市場情緒,也增加中國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

Advertisements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法治與制度透明。如果監管不能與全球接軌,那麼資本只會進來賺一票就跑,無法真正形成長期信任。這也是中國當前必須面對的改革難點。

打通這兩條經脈,從來不只是經濟層面的升級,而是制度自信的展現,是治理邏輯的蛻變。從以增長為核心,轉為以人為本、以信為基,是一次現代化的深度躍遷。

而這種躍遷的意義,也不只在中國之內。對整個國際社會而言,如果中國真能完成這樣的轉變,那是一個極強烈的文明信號。

保障體系的完善,意味著中國不再只是拼命追求GDP的國家,而是開始關注社會公平、個體尊嚴與社會福祉。這是從「發展導向國家」邁向「責任型文明國家」的標誌。對世界來說,這代表中國願意承擔更高階的全球責任,也能贏得更多制度層面的尊重。

資本市場的開放,則是對外透明與對內誠信的體現。中國若能在金融治理上與世界接軌,不僅能吸引長期投資,更能重建世界對中國市場的信心。這種制度性的開放,遠比一時的經濟數據來得更有說服力。

更重要的是,這將改變世界對中國角色的認知。過去的中國,常被認為是一個效率型大國,是全球供應鏈中的強力引擎,但欠缺制度信任與文明高度。而一旦完成這場任督二脈的打通,中國將不再只是世界經濟體中的「強大製造者」,而將晉升為「文明參與者」。

一個真正文明的經濟體,不只是有錢、有技術、有效率,更應該有保障、有信用、有開放。中國若能做到這三點,將成為新興國家中的制度範式,也會是全球文明競爭格局中,令人尊敬的一極。

這既是中國的挑戰,更是中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