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輪電動車市場的「內卷」眾所皆知,但其實兩輪電動車的競爭也早已暗潮洶湧。
最近,雅迪、愛瑪、小牛與九號的最新年度財報紛紛出爐,有人掉隊,有人保守,有人虧損,但九號公司(以下簡稱「九號」)卻交出一張營收與淨利雙雙增長的漂亮成績單。
在四大上市兩輪電動車品牌中,九號因為起步較晚,曾一度是市值與體量的「吊車尾」。但自2020年上市以來,其營收與獲利規模一路攀升,逐漸成為傳統兩輪車企之外的一股新勢力。
如果說四輪車圈的新勢力神話能複製,那麼,九號是否有機會成為下一個跨足科技生態的小米、小鵬或特斯拉?答案或許藏在這場產業劇變與九號骨子裡的「科技基因」之中。其在價格和渠道上將會面臨更直接的競爭壓力。
尤其是當雅迪、愛瑪等傳統大廠在短期內意識到「高端化」、「智能化」是新的市場增長曲線後,憑藉資金、供應鏈與終端通路優勢,一旦迅速轉型,對九號形成的「科技領先」優勢恐怕將被大大壓縮。
此外,九號的海外市場擴張雖然亮眼,但仍存在較多不確定性。
目前九號在海外的銷售大多以滑板車和平衡車為主,而非其在國內貢獻最大收益的電動兩輪車產品。這主要是因為歐美等國對於道路交通的管理規範更嚴,電動摩托與兩輪車類產品的市場准入門檻與監管標準遠高於滑板類產品。
Advertisements
九號近年積極推動全球化,例如在歐洲地區推出符合當地法規的智能電動摩托車型,但海外市場從產品研發、認證到品牌建立,週期長、投入大,短期內仍難成為營收主力。
而且,海外市場雖大,但同樣「卷」得激烈,美國的Bird、Lime,歐洲的Tier、Voi,日本的WHILL、Yamaha等都在短途智慧出行領域深耕多年。九號想要快速站穩腳跟,不僅需要產品差異化,更需在本地化服務與品牌滲透上持續加碼。
值得一提的是,地緣政治風險也是九號拓展海外的潛在障礙。中美科技競爭背景下,涉及AI、數據、安全等敏感技術的產品輸出容易遭遇監管審查,而九號的多項技術儲備皆涉及感測、導航與AI視覺識別等核心科技領域,是否會被限制出口或遭遇反補貼、關稅等貿易壁壘,仍需密切關注。
從商業邏輯上看,九號確實具備成為「小米2.0」的潛力——同樣起步於小米生態鏈、同樣以科技產品打開市場、同樣不斷擴張產品線、同樣強調性價比與設計感,甚至在智能化與機器人領域也有了初步佈局。
但也正如小米從手機轉型到汽車與AIoT時所面臨的多重挑戰,九號的未來亦充滿變數。
它的增長,不能僅靠單一產品線的爆發,而必須來自技術創新的持續推進、多品類策略的良性協同,以及全球化能力的穩步拓展。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高速擴張中守住利潤紅線,避免「賣得多卻不賺錢」的誤區,才是九號是否真能成為中國智慧出行領域小米般存在的關鍵。
而今,從「平衡車代工廠」到「智慧移動科技平台」,九號已走了十年。但真正決定未來十年的,不是它的過去,而是它是否能在存量市場中,持續講出讓資本與用戶都買單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