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出身的領導,大多不太好伺候!

Advertisements

辦公室出身的領導,大多不太好伺候。這種感覺,一開始可能說不清楚哪裡不對勁,但只要共事過一段時間,就能發現,他們的眉眼裡有種說不出的挑剔感,說話辦事總是繞著一圈權力的弦打轉,讓人如履薄冰,不自覺地收斂了本來應該有的鬆弛與自然。

這些領導,多半不是在基層摸爬滾打過來的,也沒在一線受過風雨。他們的成長經歷,大都從寫材料、管流程、接待視察起步,在公文堆裡熟悉了話術,在會議室裡學會了察言觀色,習慣於條條框框裡定標準、講原則,對那些需要靈活處理的事務,總是顯得過於謹慎。他們不是不知道變通,而是不願冒風險。他們更在意程序對不對、邏輯合不合理、報表漂不漂亮,而不是真正的結果實不實在,效果能不能落地。

跟這樣的領導共事,最讓人疲憊的是,什麼事都不能直接說,什麼話都不能白講。他們在意形式勝過內容,重視彙報遠勝過實幹,一件簡單的事,非得寫成彙報材料,講成幾點體會、幾項成效、幾條建議。每次開會,總要先說「高度重視」、再說「親自部署」、最後說「狠抓落實」,內容像模像樣,可細看下來,其實跟空氣沒什麼兩樣。辦公室出身的領導,往往最擅長這種話術,他們知道什麼話該講、什麼時候該講、怎麼講才不會出錯,也正因為這樣,他們對別人講的話要求也特別高,哪怕一個措辭、一句語氣,都可能成為他們糾結半天的點。

這種領導不喜歡被挑戰,也不太容得下不一樣的聲音。他們總覺得自己「見得多、閱得廣」,講起事來不容置疑,稍有不同意見,他們可能不會當場發作,但等開完會、事情辦完,私下裡的算帳才剛開始。他們熟悉體制內的節奏,也熟悉人情往來的潛規則,誰說了不該說的話,誰做了逾越本分的事,他們能不動聲色地讓你吃不完兜著走。你若是不懂察言觀色,不知進退,很容易在不經意間犯了他們的忌諱。

跟他們相處的難度,還在於他們習慣於「防」而不是「信」。明明是個普通的內部通知,也要層層把關,逐字推敲;明明是一個團隊內部的工作協調,也非得流程走到位才肯鬆口。他們看似講制度,其實是怕擔責。他們的防備心重,害怕被人說錯、做錯、帶錯節奏,因此一切都要求精準、統一、無差錯。他們的控制欲很強,甚至連一份會議記錄、一次文件傳閱的順序,都希望親自過目、反覆修改。久而久之,底下的人自然就不敢輕舉妄動,反正做得再好,也不過是他點頭的前提,做不好還得背鍋,還不如等著領導開口指示。

Advertisements

這樣的環境裡,很難培養出真正有創造力、有主見的人。大家學會的是怎麼寫得漂亮、講得合拍,而不是怎麼把事情真的辦好。時間久了,連一開始很有熱情的人,也會變得小心翼翼,只求不出錯,不求有突破。反正領導說了算,做再多也未必得好評,還不如少說少做,保守安全。

也不能說這些領導沒有能力。他們的確見多識廣、經驗豐富,對公文規範、會議流程、組織節奏瞭如指掌,很多事情他們一眼就能看出風險在哪、漏洞在哪。他們擅長「制度內運作」,善於「上下對接」,能在一張報表裡看出問題,也能在一場會議裡安排好細節。他們的厲害,不在行動,而在腦子,善於算計、排佈、分寸拿捏,但這樣的厲害,也正是讓人疲累的原因。你不是跟他們一起解決問題,而是在小心翼翼地揣摩他們的規則、語氣和喜好。

一個單位裡,只要這樣的領導佔了主位,氣氛就會變得緊繃起來。大家都不輕鬆,心裡都有顧慮,明明可以三言兩語解決的事,總要拖上幾輪會議,折騰來折騰去,最後辦成一件中規中矩、不犯錯但也沒什麼起色的事。這不是誰的錯,而是整套邏輯使然。你越會做事,越容易被認為太出頭;你越老實聽話,越容易得信任。慢慢地,大家就學會了裝模作樣、明哲保身,能混就混,能拖就拖,因為你真誠辦事,反而會被當成「不懂規矩」。

當然,不是所有辦公室出身的領導都這樣,但在現實裡,這種型別的人確實不在少數。他們的問題,不在於人品,而在於思維慣性太強,總覺得體制內的經驗可以解決一切,總把「照章辦事」當作萬能答案。可惜,時代變了,人也變了。如今的年輕人,沒那麼多敬畏,也不太吃那套拐彎抹角的說話方式,對他們來說,這樣的領導,不是「穩重有序」,而是「迂腐官僚」。這種落差,是很多辦公室出身的領導始終無法意識到的。

當一個團隊的空氣變得壓抑,不是因為任務太多,而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沒有信任與理解,領導與員工之間有一道無形的牆。這堵牆,往往不是靠政策能打破的,而是要靠真正的尊重與放權。可惜,對於很多習慣了掌控的辦公室領導來說,這一步,永遠是最難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