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放棄掙扎的那一刻,才是人生真正的結束

Advertisements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不論男女,相信愛情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看到這個標題,我並不認同。但還是耐著性子讀了下去。

這類文章往往有一個共通點:極少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或突破口,而是用悲觀控訴和受害者視角渲染無力感。令人諷刺的是,這類內容往往閱讀量驚人,因為它迎合了大量「受傷者」的心理預期。

從“我很好、我很善良,但我總是被傷害”,到“不再相信人性、不再相信愛情、不再相信婚姻”,甚至“不再相信公平與正義”——這樣的轉變,其實不是成熟,而是放棄。很多朋友對我的人生經歷感興趣,讀完我的文章後常說:“你的人生真的好苦。”

確實,那些年我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苦難,彷彿別人一生才會遇到的困境,我在短短十年內全都經歷了一遍。

但我從不為此感到怨恨,反而感激。

這些磨難讓我更堅強。每一次失敗,我都問自己:我情緒是否可以更穩定?我是否還有什麼可以努力的方向?這是我訓練出來的思考方式,也是讓我走出困境、找到幸福的根本原因。我想,我之所以能堅持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繼承了母親「執著」的特質。

正是這份執念,讓我敢於對「不想要的生活方式」說「不」。但若不是在執念帶來的傷害中學會放下、向平和靠攏,我也可能會像母親一樣,走向偏執。

所以我始終認為:對理想的執著是好事。

若你對理想太早放棄,就錯過了理想與現實碰撞所帶來的調整機會。你會照照片面的現實理解生活下去,日後雖無劇烈動盪,卻始終小傷小病不斷──這不是活得明白,而是誤以為自己懂了。

有時候,早點來幾場大病,反而能提前校正人生方向。就像那篇文章裡寫的:不再相信愛情、不再相信男人、女人,甚至不再相信婚姻。

這些話背後,是「我曾善良,卻被傷害」的痛。但我們是否也該反思:那種“善良”,是不是太過天真?方式是否正確?

真正的善良,不是盲目付出,而是有邊界的溫柔。

人都渴望理想愛情與完美婚姻,但如果你不再相信,不再追尋,那理想帶給你的錘鍊也就結束了。

你妥協了,你放棄了,從此便無法再遇見美好的可能。如果你放棄相信男人、女人、愛情,那麼你遇到的人就不會相信你。只有你始終真誠地對待他人,才有那萬分之一的機會,遇到同樣真誠對待你的人。

可惜的是,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未擺脫受害者心態。他們在面對外界傷害時,很少反思自己還能如何改進,於是選擇認同那些悲觀文字,用他人的控訴來解釋自己的失敗。

這類心理暗示,不會讓你變好,只會讓你的人生觀更消極、更僵化。我一直認為:傷害和磨礪是好事,越早來越好。

Advertisements

昨天我去剪頭髮,理髮師是我英文學習班的學生。因種種原因,她中斷了學習。

她問我為什麼能堅持健身這麼久。我說:“十年前我經歷了一場車禍,那次之後我開始格外重視健康。那場車禍,我非常感激。”

我什至告訴她:“如果你有幸遇到一次大病,你也會徹底醒來,開始認真生活。”

她下意識說:“呸呸呸,不吉利。”

是啊,我們的文化迴避討論生死與疾病,所以我們對人生意義的理解也始終停留在淺層。身體的傷痛,來得早,就能讓人提早重視健康。

那麼,對理想的執著,也正是讓我們在精神層面經歷折磨,從而深化對現實世界的理解。

如果我當初沒有辭掉體制內穩定的工作,就不會有後來的移民之路,甚至不會經歷對「生死」理解的昇華。

但正是這些苦難,塑造了今天的我。

如果我沒有對理想的堅持,這一切都不會發生。也許我今天仍留在國內,37歲被公司裁員,幾年前誤買爛尾樓,苦哈哈還貸卻無立錐之地。

或許那樣的人生看似平穩,卻會讓我在往後的歲月裡,被各種無法解決的難題慢慢拖垮。情緒健康的唯一解藥,就是你對世界的理解能力。

但要理解這個世界何其困難?我們如何把「現實的黑暗與人性」裝進自己理想主義的大腦?

如果你在某次打擊中就選擇認輸,那麼你的成長也就止步於此。

不是你已經理解得夠深,而是你已經沒有能力再深入下去了。所以,理想情懷有多重要?

它是你認識世界的入口。你對公平的渴望、對愛情的嚮往、對善良的執著,都是推動你成為更好自己的燃料。

現實很殘酷,我知道。但你不能因為別人沒考過,就撕掉自己的考卷;不能因為多數人放棄了,就懷疑考試本身有沒有意義。

你更應該訓練出一種能力:辨識各種「精神力量」的來源,覺察它們如何悄悄改變你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你只要再堅持一下,那個你一直在尋找的、懂你的人、理想的伴侶,正在你變得更好的路上等著你。

你對人生的理解,也會在這個難關之後,完成一次「通關式的存檔」。

你只需要更勇敢一點,你就能看到一個比今天更美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