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朝鮮的新聞亮點不是什麼“核武器測試”或“政治局決議”,而是接二連三新建成的方便麵工廠。12月6日,南浦特別市的方便麵廠竣工,僅僅三天後,黃海北道沙里院的方便麵廠也緊接著投產。這一波操作看似「功德無量」,但在朝鮮特有的「體制奇觀」下,卻讓人忍不住發出嘲弄的笑聲。
對於那些生活在21世紀的國家,方便麵這種食品早已從最初的“奢侈品”變成了普通家庭的必需品,甚至被冠以“垃圾食品”的名頭。但在朝鮮,方便麵卻被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意義——這是一種體現最高領袖「愛民深恩」的象徵,並且還可以堂而皇之地作為政績工程的核心內容。
實際上,朝鮮方便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金日成時期,但真正開始推廣,還是金正恩上台之後。原因很簡單:方便麵這種食物的「技術門檻低、生產效率高」,非常符合朝鮮的經濟現狀。無論是饑餓的老百姓還是炫耀政績的地方官員,方便麵都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於是,各道紛紛上馬方便麵工廠,「民以麵為天」成了新的口號。
說到朝鮮經濟建設,就不得不提那個著名的「20×10政策」。這一政策的基本思路是,每個道或主要城市建設20個民生相關的工廠,目標是讓地方經濟更加自給自足。然而,這一政策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矛盾。理論上,「計劃經濟」應該實現全國資源的精準配置,但實際上,各地方政府在金正恩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方針下,搞得像是一場自助餐,各自為政,完全缺乏統籌。
方便麵工廠正是這一政策的縮影。從外表看,這些工廠象徵了朝鮮地方經濟的「全面開花」,但背後卻暴露了不少問題。首先,這些工廠的規模都很小,完全無法形成產業化規模效益;其次,品牌與配方的分散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更有意思的是,由於缺乏系統性規劃,一些方便麵工廠甚至面臨著產能過剩卻無處銷售的尷尬局面——在一個尚未實現“方便麵自由”的國家,這聽起來實在諷刺。
Advertisements
在朝鮮,方便麵可不只是吃的,它還承擔著特殊的「政治功能」。每當新工廠竣工,地方媒體就會大肆報導,強調這是「慈父元帥」對人民群眾的深切關懷。無論是南浦還是沙里院,竣工儀式上的標語都少不了「元帥偉大的領導」之類的字眼。即便方便麵的口感普通,價格昂貴,人民群眾依然要對此感恩戴德,畢竟「吃得起方便麵」在朝鮮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而這種“幸福”背後的邏輯,正是將簡單的生活必需品「神聖化」。領袖的恩典,不是改善整體生活水平,而是給你一碗面條,讓你心懷感激地繼續過苦日子。而各地方政府則樂於將方便麵工廠作為政績的象徵,畢竟這些項目技術簡單、建設周期短,能迅速完成「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金正恩對於地方經濟的實驗並非毫無依據。早在他爺爺金日成時代,就有「昌城聯席會議」這樣的成功案例:平安北道昌城郡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經濟,不僅實現了自給自足,還創造了部分盈餘。如今,金正恩借助「7·15新浦協議會」重提這一模式,試圖用近海養殖等地方特色經濟項目來代替「小而全」的工廠體系。
然而,理論上的美好設想往往敵不過現實的殘酷。以新浦為例,雖然近海養殖的確帶來了一定收益,但對於資源貧乏、交通不便的內陸地區而言,這種模式並不適用。方便麵工廠的建設,實際上是對地方經濟困境的一種妥協——雖然沒有效率,但至少能夠「湊數」。
從今年3月開始籌建,到12月陸續竣工,朝鮮的方便麵工廠建設速度不可謂不快。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普通朝鮮人民真的能夠享受到“方便麵自由”呢?恐怕未必。除了平壤這樣的少數富裕地區外,大部分道內的收入水平仍然無法支持日常購買方便麵的開支。換句話說,這些新建的工廠很可能只是生產出了「朝鮮人民吃不起的方便麵」。
朝鮮的“方便麵時代”是一個奇特的寓言,揭示了這個國家經濟政策的矛盾與荒謬。在一個以核武器為威懾、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國家,方便麵這種再普通不過的食品,卻成了象徵「民生福祉」的重要工具。無論是竣工儀式上的豪言壯語,還是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都掩蓋不了方便麵背後的深層問題——那就是,一碗泡麵,真的能滿足一個國家民眾對幸福的渴望嗎?